Sightseeing

周邊景點

十八尖山自新竹縣北郊迤邐而南,是日據時代所開闢的「森林公園」,略呈「新月形」,蜿蜒約7、8里,恰好環抱新竹市東、南郊。這十八尖山的得名,據云確有18個山頭。最高處是131.79公尺,最低處為50公尺,平均坡度為40%。由於十八尖山沿途遍山茂林,瀝青路面平整,花卉飄香,行進於林蔭道上,空氣清新沁人,已成為新竹市民運動休閒的必經路線之一,近年來市府為了讓市民能夠安心地運動,因此,每天凌晨至上午八點間禁止車輛進入。從新竹高商順著博愛街步行就可上山,最高點有一「介壽亭」,山林內的石觀音,也是觀賞的重點。

新竹市立動物園為全台現存最老的動物園,創園於民國25年,除了為每年約30萬的入園人次提供社會教育的功能外,動物園本身也是大新竹地區孩童們重要的共同記憶知所在。此外,新竹市立動物園位於新竹市中心新竹公園內,為市民所喜愛的休閒活動空間,目前已積極推動結合新竹公園內的週邊空間,重塑動物園管理空間新版圖,並增加市民遊憩可及性,已由2.7公頃擴大至5.4公頃,將重新訂位為「新竹動物公園」。目前動物園內的動物種類繁多,約有100種300多隻。其中不缺乏河馬、鴕鳥、紅毛猩猩、孟加拉虎及馬來熊等大型的動物。此外,因民眾棄養、非法販賣及走私而遭政府單位沒入的保育類動物種類及數量繁多,達到23種70餘隻。因動物保育的國際趨勢使然,動物園必須隨著改變及成長,以符合園內動物的生存利益及市民大眾的期盼,所以新竹動物園除了必須重視遊客的服務品質外,也必須強化動物園創設的四大宗旨:保育、教育、研究及遊憩為目標。另一方面,新竹市立動物園的組織規程中明定,「係以飼育動物, 提供民眾參觀及推行社會教育為宗旨,並以彰顯地方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及科學技術為目標」,所以,新竹市動物園將來在定位為動物公園後將致力於結合新竹市週邊的河川、溼地及丘陵環境,強化出具地方色彩的自然教育;結合空軍十一村建築、老樹及園內古物的文化特性,強化出具人文風情的歷史演進;結合虛擬教育系統的設置,建構出具科技領先的城市特性。

「青草湖」,距新竹市區4公里,湖水水源來自客雅溪,建於1956年,具有觀光及灌溉多種功能。青草湖的山光水色,是吸引觀光客的主要賣點,奈何因水庫淤積、颱風破壞、上游濫建等原因,導致遊客止步;近年市府再行整治,再度成為民眾假日聚集的好去處。環湖公路經過水壩後左側有一上坡岔路,是通往古奇峰與科學園區的捷徑。湖的一旁是靈隱寺,寺內環境清幽,還保存有許多日據時代留下的石燈石柱。

有樂館建於1933年,為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座位約五百人。其建築形式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1944年於二次大戰中遭到轟炸,二樓毀損了約三分之一。1946年日本戰敗後,有樂館改名為國民大戲院,收歸政府經營。除播放電影外,並舉辦音樂會及入伍徵召等活動,每遇佳片上映必車水馬龍。在休閒方式單純的農業社會中,成為承載市民生活記憶的鮮明地標。1980年代新竹縣市分家後,營運面臨了縣市財產的糾葛;同時期錄影帶出租業興起,娛樂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戲院逐漸經不起市場考驗,終於在民國八十年停業。1996年文建會「全國文藝季」,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在荒廢閒置的國民戲院廣場,舉辦「風城情波」系列活動,成功召喚了市民的記憶與情感。在多位地方賢達及電影學者奔走規劃下,委託國家電影資料館提出「影像博物館」的藍圖。1998年由文建會撥款,公開競圖,甄選出林志成建築師負責「歷史建築再利用」整建計劃,於1999年3月8日開工, 2000年5月21日落成啟用。2000年開館營運之後,以傳承國民戲院之歷史文化經驗,形塑市民共有、共享的影像空間為宗旨。除了非主流電影、懷舊電影的推廣、放映外,兼具電影文物典藏、展示、研究及教育等功能。

「新竹市風城願景館」係新竹市政府以「老建築再利用、化腐朽為神奇」的原則,擇定新竹公園內原「空軍工程聯隊禮堂」舊址再利用,全國首座以都市發展模型為主題的博物館,規劃展示為新竹都市發展城市建設的即時資訊,並陳設新竹市從過去至未來之「全市發展現況景體模型」、「市中心區主要為路兩側建物現況模型」、「舊城地區日治時期發展概況模型」及「全市未來發展遠景規劃模型」等四座大型模型。另配合有市政資訊、閱覽及市民參與、專業諮詢等多元功能之工作坊,提供一座市民了解都市發展的豐富資訊站。為提供市民觀察體驗新竹市都市發展現況及遠景,增進市民了解都市歷史紋理及地方認同感。「風城願景館」的結構保持原有鋼樑型式,屋頂重新翻修,並於建築外觀設計一座玻璃光塔,這座光塔除表現新竹玻璃產業特色外,同時與相鄰的玻璃工藝博物館相呼應,形成新竹公園內獨特的建築風貌。館內規劃有一大型會議室,專供為都市計畫、都市設計與都市更新等重要委員會議及舉辦相關講演、論壇之用,同時也有供市民參與都市發展討論的工作坊(Citizen Design House);另外。館內除展示新竹市都市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實體大模型外,並裝設有可即時播放城市建設發展的視訊設備,因此,「風城願景館」也可謂是都市發展與決策的重要市民參與空間。

城隍為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因此城隍廟的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列屬三級古蹟的新竹都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13(1748)年,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台之最,廟埕的市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據史載,光緒17(1891)年,全台官民在此舉辦護國祐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晉封為新竹都城隍,為台澎地區唯一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貌重修於民國13年,殿宇雄偉,雕刻瑰麗,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廟內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及四捕快之雕琢精緻傳神。而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據說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所以兩旁的對聯寫著「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每至元宵,花燈、人群將廟宇妝點得熱鬧繽紛;每年中元節城隍出巡,更吸引各地信徒湧入。

1895年日軍佔領新竹之後,初期的公共建設多是接收清代的公共設施,到1904年才有新竹廳參事鄭如蘭等人請求新建廳舍。不過新竹州廳遲至1925年興建,並於次年年底完成建築主體啟用,之後持續增建或改建,成為今日所見的新竹市政府。 新竹州廳是一棟二層樓,ㄇ字形平面的加強磚造建築物,建築形為和洋混合風格,主體為洋式風格,屋頂為東方建築所用木架瓦造斜屋頂,正面入口處設計突出的玄關門廊,採用雙柱式以增加儀典性,並搭配兩個小塔樓,使整個入口相當突出,進入大廳內部可見洋式的拱廊及羅馬柱子,十分氣派,整體而言,新竹州廳是一棟具有良好比例及對稱關係,兼具穩重而莊嚴的官廳建築。

新竹古名竹塹,於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環植為城,1826年,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勘定地基,於1827年興工,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並建立四座城樓,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東門迎曦門。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以顯示威武的氣氛,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為竹塹築城歷史的紀錄,城門前的廣場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