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htseeing

周邊景點

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時代,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最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西門町早期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當時的電影院大多環繞於峨嵋街、成都路與西寧南路上,故也是西門町發展的中心,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大量資金湧入此處,除了電影院外,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中華商場完工之後,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 民國80年代,台北的商業娛樂活動逐漸轉移東區,再加上中華商場的拆除與道路整頓,西門町著實沉寂了好一陣子;一直到捷運板南線完工,中華路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之下,搖身一變成為台北的香榭大道,不僅如此,大小廣場與活動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每到週末假日,人群聚集在此從事文藝或運動、音樂表演等的活動,再度把商機與人潮又拉回了西區。 現今的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爭奇鬥豔,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滿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

台北故事館位於圓山地區,起造於1914年,為一棟英國都鐸式建築。2003年由陳國慈女士個人贊助認養,讓此市定古蹟圓山別莊蛻變再生,成為介紹台灣生活文化和推廣古蹟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館。台北故事館帶著人們回味台灣文化、生活豐富的面貌。來到台北故事館,在古蹟的氛圍裡,啟發你我一起重視歷史過往、欣賞古蹟的美,進而投身古蹟保存的行列。

國父紀念館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信義區,由忠孝東路、仁愛路、光復南路與逸仙路所包圍。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文的百年誕辰而興建,於1972年落成啟用,全部面積共三萬五千坪。除了具紀念價值之外,也是一個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公園。 相片來源:http://www.wretch.cc/album/kk5678攝影者:張拔

坐落於濱江公園內的林安泰古厝為中國傳統四合院民宅建築,格局嚴謹,雕刻典雅,為台灣北部少見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築。當年林家開台祖先林堯於乾隆19年,由安溪渡海來台,他的兒子林回在艋舺從事貿易生意,店名為榮泰號,因為經營得法,賺了不少錢,因此乾隆48年在現在的四維路附近興建了一座宅地,命名為「安泰」。林安泰古厝至今已擁有160年以上的歷史,在林回初建時只是五間開的一棟房舍,後來陸續加蓋左右廂房和門廳,成為四合院,清末再加建兩座外廂房與書房,才成為目前兩進四廂房的格局,是台北市最完整的古厝建築。 林安泰古厝的美在其精細的雕刻,以門廳門框旁的團龍爐透刻為例,兩條龍在當中盤成香爐的形狀,兩條龍在香爐下搶珠,另兩條在香爐上對望,整個雕刻就是由此六龍的肢體交錯盤結所構成,極具創意。這六條龍代表的就是林回的六個兒子,組成寶瓶狀,和蝙蝠、磐牌都具有吉祥富貴意義,也成為林安泰古厝的重要標誌。而在搬遷及翻修過程中,除了磚瓦因年代久遠以致破損而予以翻新之外,其餘石材、木材等多半來自原建材,故仍深具歷史價值。位於古厝外埕前方的月眉池,具有防禦、養魚、防火、供水、降溫及改善氣候的功能。

忠烈祠位在圓山飯店旁,佔地廣大,主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雄偉壯麗宏偉,象徵著烈士們成仁取義的大無畏精神。圍繞於忠烈祠四周的1萬餘坪的青草地,在群山的拱衛中,營造出一種清幽而肅穆的氣氛,烘托出建築物的莊嚴。從中華民國成立前的革命烈士,到在對日戰爭、國共戰爭中犧牲的33萬將士官兵,全都被供奉於此。歷年忠勇犧牲的烈士牌位,在大殿四面牆上,展示著英勇烈士的遺照及事蹟。每逢春秋兩季,均由國家元首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致祭。訪華友邦元首及政要也都會來此獻花致敬。 相片來源-http://album.blog.yam.com/liaoyilung

西門紅樓是1908年,由當時甫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的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年輕大膽的創意以「八卦造型」作為市場入口,「十字架造型」作為的市場主體的建築特色,八角堂的外觀每正立面為八公尺,111並裝置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上方突出有三角形的「山頭」,這種紅磚與灰白色系的洗石子仿造山石當作橫帶裝飾的外牆,正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師「辰野金吾風格」的特徵。 八角堂的二樓,約六尺高的天花板以16道鋼樑的桁架,猶如太陽放射的光芒,十分壯觀,在近代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特殊工法。這幢建築是近藤十郎來臺初試啼聲的作品,是空前絕後的建築首例,其創見和膽識造就了西門紅樓成為百年祝福的符號意象。 日治時代,八角樓樓上樓下都是雜貨商舖,販售簪針、盆花、書報、藥品、玩具、日本土產,十字樓市場則販售肉品罐頭及日常用品。時序更迭,歷經1949年的「滬園京劇」時期;1951年的「紅樓書場相聲」時期;1953年的「話劇-台灣小劇場」黃金時期;1963年的「電影」時期;1997年的「古蹟電影博物館」並正式命門為「西門紅樓」;2000年7月一把大火將十字樓燒毀;2002年的「古蹟再造-紅樓劇場」時期等各種角色,如今西門紅樓屆滿百年,百年的百變紅樓熱烈的陪伴著台北一起成長,也乘載著台北市民的共同記憶。 目前八角樓一樓規劃為商品、餐飲、展覽三區塊;二樓則為劇場空間,不定期安排藝文演出及提供各單位租借場地使用;十字樓以文化創意平台為標的,提供文化創作者更多發揮的空間。

艋舺(今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前台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台,而這些石板,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再來,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台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屋簷下的木雕、彩繪,也都非常生動。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網目斗拱」,是台灣寺廟的首次創作。另外,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上刻竹幹,是「竹報平安」的意思。由於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右邊的門出來。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憨番抬廟角」的有趣雕塑。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來作為誦經、法會的提醒。 從石階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細觀賞。進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來到後殿和左、右翼殿,會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號稱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這裡 可注意後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造形生動,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 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都非常熱鬧,不妨前來開開眼界。 相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n-lilian/相片來源2-http://album.blog.yam.com/liaoyilung

博物館內部分的展品博物館的收藏品不勝枚舉,大多數是館長林文仁夫婦的私人珍藏。館內第一件收藏品為鄉村茶廊與古董店。這件袖珍作品是一間英式風格的茅草屋。最小的作品為樹上礦坑,以1比120的比例做成,其作者不詳。作品“風馳電擎中的雷河小鎮"為館內現存最大的袖珍作品。取材1912年的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的「雷河小鎮」,在暴風雨中的情境。而最珍貴的袖珍作品是英國的“白金漢宮",是由英國知名袖珍藝術家Kevin Mulvany&Susan夫妻倆用了三年多時間才完成,建築外觀和內部裝潢都是依照白金漢宮原樣。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成立於一九九五年(民國84年),佔地約一百六十坪,全館共分成四個樓層。一樓是「造紙示範區」,可以看見傳統手工造紙的過程,並體會親自造紙的樂趣。 二樓「紙的歷史」介紹您認識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以及有趣的「非紙之紙」、「造紙用料」、「古今造紙」、「特展室」。 三樓「紙在台灣」指導認識台灣造紙的歷史﹑常用原料和文化特色,並欣賞「台灣紙鄉」的特殊風貌,其中最難得的是詳實的記錄了臺灣特有的「蓪草紙」及「手工竹紙」的製作過程。四樓的「手工造紙廠」可以實地觀察造紙原料的處理方法,包括浸泡﹑蒸煮和漂白等步驟。 博物館每季並出版以一本以紙為主題的「紙博季刊」,它的內容是專業與生活化。除了每一季的焦點之外,也與紙有關的攝影欣賞,有展品﹑其他博物館﹑以及特種紙張的介紹。而最值得一提的是「紙博季刊」的封面是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做的手工造紙。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前身為「日本芳釀株式會社」,創設於1914年,至1947年改組成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第一酒廠」。近百年來先後產製米酒、紅(露)酒、藥酒、燃料酒精、各式水果酒、紹興酒等釀造再製酒類,因此留下豐富且多樣性的製酒產業資產。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保留了自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完整的製酒產業建築縮影。 相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k-wang/攝影者CK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