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htseeing

周邊景點

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時代,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台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最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西門町早期以電影院為最主要的商業活動,當時的電影院大多環繞於峨嵋街、成都路與西寧南路上,故也是西門町發展的中心,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大量資金湧入此處,除了電影院外,百貨業及其他娛樂場所相繼出現,中華商場完工之後,西門町儼然已成全國最大的商業娛樂中心。 民國80年代,台北的商業娛樂活動逐漸轉移東區,再加上中華商場的拆除與道路整頓,西門町著實沉寂了好一陣子;一直到捷運板南線完工,中華路在台北市政府的規劃之下,搖身一變成為台北的香榭大道,不僅如此,大小廣場與活動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每到週末假日,人群聚集在此從事文藝或運動、音樂表演等的活動,再度把商機與人潮又拉回了西區。 現今的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爭奇鬥豔,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滿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

士林官邸。原為蔣介石在台北士林的行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和福林路交界,前身為日治時代之「士林園藝試驗分所」,國定古蹟。這裡過去一直門禁森嚴,但現時已開放供遊人參觀,並時常有花卉展覽;每年舉辦的菊展、梅展、蘭展都是相當盛大的活動。 相片來源-http://www.taiwantravelmap.com/blog/blogser.php?username=joewu相片來源2-http://tw.myblog.yahoo.com/yan9436/、http://album.blog.yam.com/pecos

大稻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灣五十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大本營,可惜目前多已凋零。 大稻埕有著名的霞海城隍廟,廟的格局不大,只有正殿與拜亭,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除此之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大稻埕老市區,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所建。 早期的大稻埕雖然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但是在通俗文化方面也有傲人的成績,各處總是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在上演。經過了數十年的沈寂,如今大稻埕也規劃了歸綏戲曲公園,提供各種地方劇一個適當的表演舞台。 相片來源一http://www.wretch.cc/blog/tpytpy攝影者-蛋餅相片來源二-:http://photo.xuite.net/tmleou攝影者:大景相片來源三:http://www.wretch.cc/album/kk5678攝影者:張拔相片來源4-http://www.wretch.cc/album/shanjool

迪化街位於台北大同區,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公尺。該街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因而成為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在房屋外觀上,約可分為四種形式:*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等,是其特色。此種建築為最古老的漳泉建築,主要分佈地點於原中北街(北街)。其中以王瑞興行的亭仔腳、半樓、屋頂、檻窗和平板住屋設備最具特色。 *洋樓式樣:以二層樓房為主,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桿,該洋樓形式模仿1870年代,洋行雲集的淡水。主要分佈地點也是迪化街北段,如益良化工公司。 *仿巴洛克建築:以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著稱。街上最壯觀的此類型建築以台灣農產公司為代表作。建築物整體強調垂直感,造型極為華麗特殊。此建築以原日治時期發市的中街較多。 *現代主義式: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為西方建築潮流,街上各段都有分佈,是四種風格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築風格。 迪化老街特色除了高達70棟以上的老式傳統建築可供欣賞外,還有位於南街與中街間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也頗具盛名。該廟沿襲自19世紀中的「五月十三人看人」的迎城隍民俗,至今仍每年依例舉行。 相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p88888sp/

在2010至2011年間舉辦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已成為臺北市和全臺灣民眾共享的美好回憶。在這場「臺灣第一次」的世界級博覽會裡,我們成功地讓國際見識了臺灣在花卉藝術、文化創意、環保節能和尖端科技等各領域的能量和軟實力。 花博雖已圓滿落幕,但這場盛典帶給市民的啟發和感動,仍在持續綻放。因此,臺北市政府決定將花博會場轉型為「花博公園」,並依循永續經營的理念,讓「美麗的力量」繼續在臺北的土地上滋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