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htseeing

周邊景點

士林夜市為台北市最具規模的夜市之一,以陽明戲院及慈誠宮為中心,包含了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等熱鬧街市集結而成,其中士林市場早在民國前二年即已興建,以各種傳統小吃聞名國內外,許多觀光客皆慕名而來,像是大餅包小餅、石頭火鍋或是士林大香腸等,更是已經成為美食地標,無人不曉。 由於夜市鄰近許多學區,故以學生為主要的消費族群,價格也比一般商店便宜許多,例如家具、衣飾、相片沖印店或寵物用品等,都有其集散的區域,『情人巷』中的精品店與冰店,更是吸引了不少當地學子以外的顧客前往。 士林夜市所含範圍極廣,在曲折巷弄內行走,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週末假日時前往,更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常見一家大小提著大包小包剛採買的日用品,嘴裡還塞著美味小吃,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大龍峒位在淡水河和基隆的會流處,開發很早,並保安宮為信仰中心。保安宮佔地廣闊,自西元1805年興建,因為工程浩大艱鉅,而且所用石材、木材都從大陸運來,連蓋廟的師父也從大陸請來,所分期施工,歷經25年才完成。 來到保安宮,可以看到廟前除了龍柱外,還有一造形奇特的石獅,通常,廟的石獅都一雄一雌,雄的嘴巴會張開,雌的就閉合。可是保安宮的石獅卻都張著嘴,據說這一對石獅,並不是獅子,其中一隻是仁獸,一隻是法獸,立在廟前,是在呼籲天下,重視法律,施行仁政。進入廟內有很多彩繪、雕塑,值得觀賞。從正門前的走廊四處看,可以看到很多動物雕塑,除了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另一層意義,例如:蝙蝠代表「福」氣、四隻蝙蝠代表「賜福」,鹿表示「祿」位、鶴代表「長壽」。 經過天井來到正殿,可看到主奉神明保生大帝列祖神尊,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同安縣人吳本,精通醫術,除了救治世人外,還曾經有「點龍眼、醫虎喉」的傳說。大帝升天後,依然時常顯靈,為民除害、醫療疾病。所以宋高宗在西元1151年為祂建廟,宋孝宗在西元1171年封祂為「大道真人」,因此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另外,兩邊奉祀的是36宮將神像,是西元1829年,聘請泉州名師許嚴來台,前後費時5年才完成的雕作,雕藝精湛,神像逼真。同時,還可注意到牆壁上有七幅彩繪,分別描述中國民間故事。 鼓樓下正中,奉祀的是註生娘娘,兩旁有十二婆姐,分掌12個月,專門管理人間生育。在以前的農業社會,有「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所以註生娘娘聖誕時,遠近婦女都會來祭拜,祈求娘娘恩賜子嗣。後殿又稱神農殿,主祀神農大帝。相傳在一百多年前,台北好幾個月不下雨,所以住民就虔誠祈求神農賜雨。果然,沒經過多久,就下了一場大雨,解除乾旱,所以住民就恭迎神農大帝到保安宮後殿奉祀。 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自西元1995年起決定自行重修,歷時7年、花費2億6000萬元、動員60位工匠才大功告成,且得到「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獎」。

行天宮又叫恩主公廟,奉祀關聖帝君,關聖帝君(西元162~219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將,因為他堅守信義,所以被尊為武聖;又由於他很會理財,所以又被尊奉為商業保護神。 現址的行天宮在西元1967年建立,廟貌樸素莊嚴。殿前有一尊天公爐,兩旁的提耳是飛騰的龍形,四端是向天空伸展的龍頭,造型獨特。進入前殿,有很多信徒在神明前俯首跪拜,非常虔誠。走過天井,來到正殿,可以看到神明桌上只有鮮花、清茶,沒有其他供品。因為行天宮戒除殺生,禁止供奉牲禮;還特地勸止燒金紙、演戲酬神、叩謝金牌等行為,而且除了自行帶來的鮮花素果外,廟裡免費供應香燭;同時廟堂前也沒設功德箱,不要信徒添香油錢,首創傳統宗教界素心作風。 因為一般人認為行天宮很靈驗,前往求神問卜的人很多,連帶的在行天宮的地下商場,也幾乎全部擺滿了算命攤,形成獨有的特色。

台北故事館位於圓山地區,起造於1914年,為一棟英國都鐸式建築。2003年由陳國慈女士個人贊助認養,讓此市定古蹟圓山別莊蛻變再生,成為介紹台灣生活文化和推廣古蹟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館。台北故事館帶著人們回味台灣文化、生活豐富的面貌。來到台北故事館,在古蹟的氛圍裡,啟發你我一起重視歷史過往、欣賞古蹟的美,進而投身古蹟保存的行列。

士林官邸。原為蔣介石在台北士林的行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五段和福林路交界,前身為日治時代之「士林園藝試驗分所」,國定古蹟。這裡過去一直門禁森嚴,但現時已開放供遊人參觀,並時常有花卉展覽;每年舉辦的菊展、梅展、蘭展都是相當盛大的活動。 相片來源-http://www.taiwantravelmap.com/blog/blogser.php?username=joewu相片來源2-http://tw.myblog.yahoo.com/yan9436/、http://album.blog.yam.com/pecos

艋舺(今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一個人把佩帶的觀音菩薩香火,遺掛在一棵大榕樹上,到了夜晚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在那個地方建立龍山寺。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在廣場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較不整齊的部分,已有古老的歷史。 前台灣海峽又叫「黑水溝」,風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來壓穩船艙,以能安全渡海來台,而這些石板,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的部分廣場。再來,就可從前殿開始欣賞。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製台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屋簷下的木雕、彩繪,也都非常生動。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網目斗拱」,是台灣寺廟的首次創作。另外,大門左邊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右面則有一個八角竹節窗,上刻竹幹,是「竹報平安」的意思。由於正門只有節慶祭典時才打開,所以平時都從廟宇左邊的門進入,右邊的門出來。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憨番抬廟角」的有趣雕塑。天井兩旁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來作為誦經、法會的提醒。 從石階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細觀賞。進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觀世音菩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龍山寺正殿曾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此神像卻絲毫無損,所以讓信徒更加敬拜。來到後殿和左、右翼殿,會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說「龍山寺是眾神的聚會所」,就是說廟內供奉神佛非常多,號稱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這裡 可注意後殿殿前的一對人物石柱,造形生動,和一般寺廟以「龍」為題材的石柱不同。 龍山寺不僅典藏許多藝術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節慶,都非常熱鬧,不妨前來開開眼界。 相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n-lilian/相片來源2-http://album.blog.yam.com/liaoyilung

大稻埕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見證昔日風華的迪化老街,以及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灣五十年代經濟奇蹟的紡織工業大本營,可惜目前多已凋零。 大稻埕有著名的霞海城隍廟,廟的格局不大,只有正殿與拜亭,但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除此之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位於大稻埕老市區,主體建築樣式據悉為李春生參考福建廈門一帶西方傳教士所建之教堂所建。 早期的大稻埕雖然是台灣新文化的啟蒙地,但是在通俗文化方面也有傲人的成績,各處總是有著京劇、話劇、布袋戲、歌仔戲等在上演。經過了數十年的沈寂,如今大稻埕也規劃了歸綏戲曲公園,提供各種地方劇一個適當的表演舞台。 相片來源一http://www.wretch.cc/blog/tpytpy攝影者-蛋餅相片來源二-:http://photo.xuite.net/tmleou攝影者:大景相片來源三:http://www.wretch.cc/album/kk5678攝影者:張拔相片來源4-http://www.wretch.cc/album/shanjool

迪化街位於台北大同區,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公尺。該街大部分建築經刻意留存,因而成為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迪化街在房屋外觀上,約可分為四種形式:*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等,是其特色。此種建築為最古老的漳泉建築,主要分佈地點於原中北街(北街)。其中以王瑞興行的亭仔腳、半樓、屋頂、檻窗和平板住屋設備最具特色。 *洋樓式樣:以二層樓房為主,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桿,該洋樓形式模仿1870年代,洋行雲集的淡水。主要分佈地點也是迪化街北段,如益良化工公司。 *仿巴洛克建築:以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著稱。街上最壯觀的此類型建築以台灣農產公司為代表作。建築物整體強調垂直感,造型極為華麗特殊。此建築以原日治時期發市的中街較多。 *現代主義式: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為西方建築潮流,街上各段都有分佈,是四種風格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築風格。 迪化老街特色除了高達70棟以上的老式傳統建築可供欣賞外,還有位於南街與中街間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也頗具盛名。該廟沿襲自19世紀中的「五月十三人看人」的迎城隍民俗,至今仍每年依例舉行。 相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p88888sp/

憑藉著對偶戲藝術的熱情,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先生,將數十年來個人收藏的戲偶捐出,希望臺北市政府能為它們成立一處永久保存、展覽的處所。經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縝密規劃,這批珍貴文物終於在「威京集團京華城社區回饋計畫案」中找到歸宿。兼具戲偶展出、演出、教學、典藏功能的「台北偶戲館」,於2004年八月正式開館。台北偶戲館劃分為「袋袋相傳-布袋戲區」、「絲絲入扣-傀儡戲區」、「影影約約-皮影戲區」、「偶戲萬花筒-互動體驗區」四個單元、以及「戲偶DIY課程」。介紹臺灣傳統與現代偶戲的歷史與發展,鼓勵大家多發揮創意,運用生活素材創造出自己的布袋戲偶、皮影戲偶、懸絲偶等各種現代偶。接續傳統及現代,結合東方與西方偶戲藝術,台北偶戲館成為國內外朋友認識偶、欣賞偶、把玩偶的最佳公共場域。 台北市松山市民大道五段 99 號 2 樓(週日、週一、國定假日休館)相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k-wang

台北市立美術館於1983年12月24日正式開館。位於台北市北區圓山,佔地20,442平方公尺,具備11,741平方公尺的平面展示空間。作為台灣首座現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從規劃開始,就有高度的理想與目標,就功能上而言,舉辦同時策劃當代藝術展覽,蒐集、典藏台灣地區美術發展之代表性作品、研究美術學術、推廣美術教育以及推動國際交流,以期對內使市民生活與美術館結合,對外促進台灣的美術發展使能與國際美術潮流齊頭並進。 為迎接風貌多元的當代藝術展覽,美術館本體建築規劃以多重組合的空間形態,豐富藝術創作的表演舞台,提供無限可能的展覽場域。一半以上建築量體地下化,加強美術館與公園間的對話關係,以立體架構,組合出豐富的空間形態。方型視窗延接四周景緻,與外界山巒、水流、高架快速車道、建物群、行人等構成內外互映的情境空間,極富國際都會之時代特色,是從20世紀跨越至21世紀,從現代走向當代的現代美術館。除了是個藝術、文化機構外,美術館也是一個對話、休閒、提昇心靈生活的空間,結合主題餐廳、咖啡廳、藝術書店等都會休閒設施,朝向多元化、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達到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相片來源:台灣旅訊網、http://www.wretch.cc/album/lans作者:台灣旅訊網、lan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