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htseeing

周边景点

西门町的地名来自日据时代,当时的居民大多居住于台北城内,而西门区域就是最他们的休憩场所,1896年,这里有了第一家戏院「东京亭」,1922年时,正式以「西门町」为名。 西门町早期以电影院为最主要的商业活动,当时的电影院大多环绕于峨嵋街、成都路与西宁南路上,故也是西门町发展的中心,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大量资金涌入此处,除了电影院外,百货业及其他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中华商场完工之后,西门町俨然已成全国最大的商业娱乐中心。 民国80年代,台北的商业娱乐活动逐渐转移东区,再加上中华商场的拆除与道路整顿,西门町着实沉寂了好一阵子;一直到捷运板南线完工,中华路在台北市政府的规划之下,摇身一变成为台北的香榭大道,不仅如此,大小广场与活动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每到周末假日,人群聚集在此从事文艺或运动、音乐表演等的活动,再度把商机与人潮又拉回了西区。 现今的西门町不但见证了历史,还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带领者,许多怀旧的中老年人在此回味往事,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轻一代在这里争奇斗艳,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态在此交流,满足了不同需要的族群。

台北故事馆位于圆山地区,起造于1914年,为一栋英国都铎式建筑。 2003年由陈国慈女士个人赞助认养,让此市定古迹圆山别庄蜕变再生,成为介绍台湾生活文化和推广古迹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馆。台北故事馆带着人们回味台湾文化、生活丰富的面貌。来到台北故事馆,在古迹的氛围里,启发你我一起重视历史过往、欣赏古迹的美,进而投身古迹保存的行列。

国父纪念馆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信义区,由忠孝东路、仁爱路、光复南路与逸仙路所包围。国父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文的百年诞辰而兴建,于1972年落成启用,全部面积共三万五千坪。除了具纪念价值之外,也是一个户外运动、休闲、艺文与知性活动的综合性休憩公园。 相片来源:http://www.wretch.cc/album/kk5678摄影者:张拔

坐落于滨江公园内的林安泰古厝为中国传统四合院民宅建筑,格局严谨,雕刻典雅,为台湾北部少见保存完整的古老建筑。当年林家开台祖先林尧于乾隆19年,由安溪渡海来台,他的儿子林回在艋舺从事贸易生意,店名为荣泰号,因为经营得法,赚了不少钱,因此乾隆48年在现在的四维路附近兴建了一座宅地,命名为「安泰」。林安泰古厝至今已拥有160年以上的历史,在林回初建时只是五间开的一栋房舍,后来陆续加盖左右厢房和门厅,成为四合院,清末再加建两座外厢房与书房,才成为目前两进四厢房的格局,是台北市最完整的古厝建筑。林安泰古厝的美在其精细的雕刻,以门厅门框旁的团龙炉透刻为例,两条龙在当中盘成香炉的形状,两条龙在香炉下抢珠,另两条在香炉上对望,整个雕刻就是由此六龙的肢体交错盘结所构成,极具创意。这六条龙代表的就是林回的六个儿子,组成宝瓶状,和蝙蝠、磐牌都具有吉祥富贵意义,也成为林安泰古厝的重要标志。而在搬迁及翻修过程中,除了砖瓦因年代久远以致破损而予以翻新之外,其余石材、木材等多半来自原建材,故仍深具历史价值。位于古厝外埕前方的月眉池,具有防御、养鱼、防火、供水、降温及改善气候的功能。

忠烈祠位在圆山饭店旁,占地广大,主建筑型式仿北京故宫太和殿,雄伟壮丽宏伟,象征着烈士们成仁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围绕于忠烈祠四周的1万余坪的青草地,在群山的拱卫中,营造出一种清幽而肃穆的气氛,烘托出建筑物的庄严。从中华民国成立前的革命烈士,到在对日战争、国共战争中牺牲的33万将士官兵,全都被供奉于此。历年忠勇牺牲的烈士牌位,在大殿四面墙上,展示着英勇烈士的遗照及事迹。每逢春秋两季,均由国家元首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致祭。访华友邦元首及政要也都会来此献花致敬。

西门红楼是1908年,由当时甫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建筑师近藤十郎设计,年轻大胆的创意以「八卦造型」作为市场入口,「十字架造型」作为的市场主体的建筑特色,八角堂的外观每正立面为八公尺,111并装置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墙的女儿墙上方突出有三角形的「山头」,这种红砖与灰白色系的洗​​石子仿造山石当作横带装饰的外墙,正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师「辰野金吾风格」的特征。 八角堂的二楼,约六尺高的天花板以16道钢梁的桁架,犹如太阳放射的光芒,十分壮观,在近代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特殊工法。这幢建筑是近藤十郎来台初试啼声的作品,是空前绝后的建筑首例,其创见和胆识造就了西门红楼成为百年祝福的符号意象。日治时代,八角楼楼上楼下都是杂货商铺,贩售簪针、盆花、书报、药品、玩具、日本土产,十字楼市场则贩售肉品罐头及日常用品。时序更迭,历经1949年的「沪园京剧」时期;1951年的「红楼书场相声」时期;1953年的「话剧-台湾小剧场」黄金时期;1963年的「电影」时期;1997年的「古迹电影博物馆」并正式命门为「西门红楼」;2000年7月一把大火将十字楼烧毁;2002年的「古迹再造-红楼剧场」时期等各种角色,如今西门红楼届满百年,百年的百变红楼热烈的陪伴着台北一起成长,也乘载着台北市民的共同记忆。 目前八角楼一楼规划为商品、餐饮、展览三区块;二楼则为剧场空间,不定期安排艺文演出及提供各单位租借场地使用;十字楼以文化创意平台为标的,提供文化创作者更多发挥的空间。

艋舺(今万华)是台北市开发最早的地方,而台北第一名刹─龙山寺,就是当地居民信仰、活动、集会和指挥的中心。据说以前有一个人把佩带的观音菩萨香火,遗挂在一棵大榕树上,到了夜晚竟然发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应,非常灵验。所以信徒就在那个地方建立龙山寺。二百多年来,龙山寺经过多次的修建,整个结构是完整「回」字形,在传统的寺庙建筑中,是一种非常尊贵的布局。在广场上,可注意地板石材,其中切割较不整齐的部分,已有古老的历史。 前台湾海峡又叫「黑水沟」,风浪很大,移民都用石板来压稳船舱,以能安全渡海来台,而这些石板,后来也就用来铺设龙山寺前的部分广场。再来,就可从前殿开始欣赏。首先,可以看到殿前有1918年所制台湾独一无二的铜铸龙柱,屋檐下的木雕、彩绘,也都非常生动。尤其用来支撑屋顶的「网目斗拱」,是台湾寺庙的首次创作。另外,大门左边的石雕窗上,雕有精彩的三国演义故事;右面则有一个八角竹节窗,上刻竹干,是「竹报平安」的意思。由于正门只有节庆祭典时才打开,所以平时都从庙宇左边的门进入,右边的门出来。出了前殿,在天井上有一个香炉,香炉上「憨番抬庙角」的有趣雕塑。天井两旁还有钟楼和鼓楼,早上敲钟、晚上击鼓,来作为诵经、法会的提醒。 从石阶上正殿,正殿四面有一道走廊,廊上的壁面、石柱都有精巧的石雕作品,值得仔细观赏。进了正殿,可以看到主神──观世音菩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龙山寺正殿曾被炮火击中,殿堂全毁,但此神像却丝毫无损,所以让信徒更加敬拜。来到后殿和左、右翼殿,会看到很多的神佛,有人说「龙山寺是众神的聚会所」,就是说庙内供奉神佛非常多,号称主、附神的有一百多尊,这里可注意后殿殿前的一对人物石柱,造形生动,和一般寺庙以「龙」为题材的石柱不同。 龙山寺不仅典藏许多艺术珍品,而且一年中有多次节庆,都非常热闹,不妨前来开开眼界。 相片来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n-lilian/相片来源2-http://album.blog.yam.com/liaoyilung

博物馆内部分的展品博物馆的收藏品不胜枚举,大多数是馆长林文仁夫妇的私人珍藏。馆内第一件收藏品为乡村茶廊与古董店。这件袖珍作品是一间英式风格的茅草屋。最小的作品为树上矿坑,以1比120的比例做成,其作者不详。作品“风驰电擎中的雷河小镇"为馆内现存最大的袖珍作品。取材1912年的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的「雷河小镇」,在暴风雨中的情境。而最珍贵的袖珍作品是英国的“白金汉宫",是由英国知名袖珍艺术家Kevin Mulvany&Susan夫妻俩用了三年多时间才完成,建筑外观和内部装潢都是依照白金汉宫原样。

树火纪念纸博物馆成立于一九九五年(民国84年),占地约一百六十坪,全馆共分成四个楼层。一楼是「造纸示范区」,可以看见传统手工造纸的过程,并体会亲自造纸的乐趣。 二楼「纸的历史」介绍您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以及有趣的「非纸之纸」、「造纸用料」、「古今造纸」、「特展室」。 三楼「纸在台湾」指导认识台湾造纸的历史﹑常用原料和文化特色,并欣赏「台湾纸乡」的特殊风貌,其中最难得的是详实的记录了台湾特有的「蓪草纸」及「手工竹纸」的制作过程。四楼的「手工造纸厂」可以实地观察造纸原料的处理方法,包括浸泡﹑蒸煮和漂白等步骤。 博物馆每季并出版以一本以纸为主题的「纸博季刊」,它的内容是专业与生活化。除了每一季的焦点之外,也与纸有关的摄影欣赏,有展品﹑其他博物馆﹑以及特种纸张的介绍。而最值得一提的是「纸博季刊」的封面是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做的手工造纸。

华山创意文化园区前身为「日本芳酿株式会社」,创设于1914年,至1947年改组成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第一酒厂」。近百年来先后产制米酒、红(露)酒、药酒、燃料酒精、各式水果酒、绍兴酒等酿造再制酒类,因此留下丰富且多样性的制酒产业资产。目前华山全区范围共7.21公顷,保留了自日治时期到国民政府时期完整的制酒产业建筑缩影。 相片来源http://tw.myblog.yahoo.com/ck-wang/摄影者CK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