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有燈光照明,特別好看。
-
嘉義市中心的中央噴水池,自民國五十九年由前市長許世賢女士推動興建以來,早已成為嘉義人共同的精神象徵。這座噴水池設計獨特,水舞變化多達十四種,約每十五分鐘一輪迴,高度可達二十公尺。尤其在夜晚燈光映照下,水柱伴隨七彩光影,變化萬千,美不勝收,成為嘉義市區最迷人的夜景之一。除了展現城市活力,噴水池也承載著特殊的人文意涵,每逢選舉前夕,這裡總是群眾雲集,各候選人在此造勢比拚聲勢,久而久之形成獨特的在地文化。中央噴水池不僅是一個地標,更是嘉義人情感的寄託與世代記憶的象徵,見證了城市發展與民主活力的歷史軌跡。
-
嘉義著名地標,是文化、中山、公明、光華四條的交叉口,共有六條路放射狀散出,目前圓環中心是KANO的投手吳明捷紀念雕像,旁邊靠近公明路還有陳澄波紀念畫架可以順道造訪。
中央噴水池也是文化路夜市的北出口,圓環附近美食眾多,有以噴水池為名的噴水雞肉飯、葡萄柚綠名店源興御香屋、宵夜名店葉記牛肉等等,非常熱鬧的區域!
中央噴水池在清領時期曾是嘉義城牆的一部分,也因城牆建造,使該區域被稱為「桃仔尾」。噴水池的建造則是在後來的日治時期,大正2年(1913年)嘉義水道成立,便於圓環設置噴水池,當時水源來自牛稠溪上游,築堰堤、接鐵管引水至嘉義公園旁的水源地,再經沉澱、過濾、靜水等,漸次以鐵管引水至嘉義市區。大正4年(1915年)《臺灣日日新報》亦有報導,〈東噴池城〉提到「嘉義自前年水道成立後。卽於郵便局前圓形道路。鑿噴水池。」另在《衛生關係案內》,則提到大正2年(1913年)12月噴水池新設之後,修建中央圓環公園。自噴水池建立以來,許多活動便選擇在噴水池周邊集合,像是神社祭典、徒步競走、政令宣導、商業活動等。
噴水池曾一度消失又恢復。臺灣始政40年博覽會期間,在中央噴水池建置「新高阿里山登山口」霓虹電燈塔,宣傳新高阿里山,建立嘉義作為登山口地點之形象,活動後又成為廣告塔,但市民失去「享受涼意的地方」,因此由中松市長在1941年拆除,恢復噴水池。
民國58年(1969年)為中山路拓寬及整頓市容,時任嘉義市市長的許世賢規劃改建中央七彩噴水池,拆除圓環周邊違建,民國59年(1970年)噴水池完工,中央設置孫中山先生銅像,並於10月25日啟用。嘉義選前之夜、「民主聖地」之名,也與許世賢及中央噴水圓環息息相關。
-
歷史建物,文化夜市地標,地方選舉造勢埸合~
-
帥氣投手
豎立於嘉義市中央七彩噴水池的棒球選手吳明捷雕像「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KANO 1931」
中央七彩噴水池,又稱為嘉義圓環、噴水圓環、中央噴水圓環,是中華民國嘉義市的一個噴泉和交通環島,也是嘉義市地標之一。中央七彩噴水池位於文化路、中山路、公明路、光華路四條道路之交叉點,並直通嘉義火車站前站,也是文化路夜市的中心點,為嘉義市西區商業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第一銀行嘉義分行及土地銀行嘉義分行皆位於此圓環旁,有鐘塔作為象徵。
-
這邊車流很大,行人要在這過馬路很危險,行穿道沒有紅綠燈,好在現在未禮讓行人罰款重,不然要過個馬路沒什麼車想讓。
-
好像是地標 不知道 走過去就拍了個照 很棒的地方
-
火雞肉飯的飯很硬 肉吃起來也還好 有點乾 是間老店 但很不好吃
-
嘉義市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管樂節踩街活動的出發點
-
看一下看一下,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嘉義人,告訴你們一個普通知識,圓環上面的小金人是會轉的喔!自從上次有自媒體發出來,這就不算是冷知識啦!
真正的冷知識在這裡!旁邊有一家路易莎,是眾多學生會去讀書的地方,但這當然不是重點,大多數的時候,那家路易莎的一樓可以是朝陽斜射時最美角度的位子,光影是一絕的;而咖啡廳的二樓,在晚上則可以看到嘉義最熱鬧的火樹銀花~
...
如果看到這邊,你還覺得沒什麼,那我必須說你錯了!!還有一個冷知識,就是每年春天的時候,大概三月左右,夕陽落下的位子,剛好是在西方的中山路!不要一臉問號的看這句話,直接看圖片!在嘉義!!也能看到赤橙的夕陽被城市淹沒啦~
-
嘉義著名的地標圓環🛵
來這旅遊騎車要很小心市區
很多岔路會讓人搞不清楚怎麼騎很可怕
巷子要特別留意大多都沒有紅綠燈🚥
不過嘉義給人感覺是和善好相處
空氣品質也還行👍
2024🔸10🔸8
-
嘉義中央噴水池位於嘉義市區,是當地著名的地標之一。噴水池周圍是熱鬧的商圈,周邊有許多商店和餐廳,是市民休憩和聚會的好地方。這座噴水池歷史悠久,尤其在晚間燈光打亮時,景觀更加迷人。作為嘉義的象徵之一,中央噴水池吸引許多遊客拍照留念,也是散步和享受市區氛圍的理想景點。💦🌆📸御香屋旁
-
每年城隍都會舉辦三廟聯合夜巡活動非常熱鬧
-
這趟嘉義旅遊完全沒靠汽車機車,都是靠公車玩嘉義市,然後就會一直搭公車經過或者到這一站,應該是嘉義很熱鬧的地方,噴水池上面還有投手,很酷!
-
中央七彩噴水池,又稱為嘉義圓環、噴水圓環、中央噴水圓環,是中華民國嘉義市的一個噴泉和交通環島,也是嘉義市地標之一。中央七彩噴水池位於文化路、中山路、公明路、光華路四條道路之交叉點,並直通嘉義火車站前站,也是文化路夜市的中心點,為嘉義市西區商業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第一銀行嘉義分行及土地銀行嘉義分行皆位於此圓環旁,有鐘塔作為象徵。
清領時期
中央七彩噴水池的所在地,在清領時期曾是嘉義城牆的一部分,也因城牆建造,使該區域被稱為「桃仔尾」。
城牆建造可追溯自康熙43年(1704年)以木柵修築圍城,康熙56年(1717年)知縣周鍾瑄在既有城牆外圍增加莿竹[1]。雍正元年(1723年)起由知縣孫魯建立土城,並建築簡易的門樓,雍正5年(1727年)知縣劉良壁則規劃了排水系統,並重建門樓,雍正12年(1734年)由知縣陸鶴於城基外栽植莿竹圍繞;此時期的土城城牆範圍,則較原先木柵城範圍增加,將文廟納入城池範圍,而使城池範圍有如蟠桃造型,始有「桃仔城」之名,今日中央噴水圓環即位於蟠桃尾部[2]。乾隆年間將城牆改為糖水灰壁城牆,用糖水、蚵殼灰、小顆粒黏土混合築牆,而較為堅固,但地震頻仍,糖水灰壁材質於修補之新舊接合下,無法維持原有強度,至道光年間城牆毀壞嚴重,且歷經變亂屢遭攻圍,繼而於道光13年由王得祿率仕紳商賈捐款重修,並於道光16年(1836年)完工,增設砲台四座,同時於糖水灰城外緣砌築磚石,為當時台灣唯一的磚石城,其中一座砲台便位於城牆的西北角,即今中央圓環噴水池處[2]。
日治時期
明治33(1900年)嘉義火車站完工,為了連接嘉義廳與火車站之間的交通,日本人開始規劃新道路工程[1],在市區改正過程,發展出今日連結噴水池與嘉義火車站的中山路,中央噴水池圓環也在過程中漸漸形成。
從明治35年(1902年)即有初步市區改正規劃但未實施,在明治36年(1903年)由市民捐款擴建嘉義廳到火車站的道路[3]。明治39年(1906年)大地震,災情嚴重,使嘉義廳市區改正計畫趨於急迫,當時重點之一是消除既有城牆紋理,並預計在明治44年(1911年)完工,包含設置嘉義城與火車站之間的市街,並將城牆位置上的既有道路調整為直線道路[1]。
明治41(1908年)又調整部分工程規劃,修築嘉義廳署到嘉義火車站間的8間寬(約14.5公尺)道路,設置圓形廣場,並設置自廣場通向嘉義廳的道路。中央圓環的初步設計則
-
圓環中心呈放射型六叉路口連接六條道路,圓環外圍人行道徒步繞行一圈約300步。圓環內部除設有噴水裝置外,另樹立嘉農棒球隊投球造型塑像,且會緩慢旋轉移動。圓環位於嘉義市中心鬧區,附近商家林立購物吃食皆為方便。圓環周圍人行道因科技執法強力拖吊,故散步賞景頗為輕鬆自在。
-
小時候的回憶,沒什麼變的圓環變得是悠悠眾生,永恆的回憶,希望他永遠停在20年前
-
嘉義市地標,過年時節文化路夜市人山人海,經濟繁華發展!
-
中央七彩噴水池定時會旋轉和變換顏色,噴水的方式也會變化,還挺好看的。
這裡是一個地標性建築,逛文化路夜市時可以算是一個起點或終點,和朋友約也很好約,可以說在噴水池的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