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

景點位置

地址:台北市大有里貴德街73

電話:02-6604-2929

評價

4.1
  • 5/5
    2024/11/24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目前整修中,從外觀隱約可見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據聞曾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名聞遐邇,可見證大稻埕20世紀風華歲月。
  • 4/5
    2024/04/17
    目前(2024年4月)已經搭起棚架,期待重新以華麗的面貌面對世人。 正門在貴德街,屋尾要從西寧北路才看得到,目前也是有圍牆圍住,難以窺得全貌,走到西寧北路112號,此處並無錦記茶行的招牌,只看到錦記大樓的出入口。前門的對聯相當有學問,沒有Google 恐怕大多數人都無法讀懂。 上聯:荀里蒲輪德星夜聚 下聯:泰山桂樹甘露朝溥 橫批:蘭桂芳聯古義門 陳天來(1872年—1939年),臺灣茶商、企業家,臺北大稻埕人,籍貫福建省泉州南安,隨父遷臺。日治時期曾為茶商公會會長、臺灣茶葉雜誌發行人,並曾任大稻埕壯丁團長、臺北市協議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等。故居貴德街73號於2006年定為直轄市古蹟。即是昔日的「錦記茶行」,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外觀氣派、歐式風格,建築體分為中央主體與兩側衛塔,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十足浪漫情調。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名聞遐邇;後方並有私人花園毗鄰港仔溝(今西寧北路),是大稻埕20世紀上半葉風華歲月的重要見證。 陳天來的事業極為廣泛,於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興辦大稻埕幼稚園,大正十二年(西元 1923 年)投資臺北蓬萊閣酒家等事業,並也熱心公益。他對大稻埕的人文藝術有很大貢獻,昭和十年(西元 1935 年)並興建大稻埕的兩大劇院,永樂座和第一劇場。大正十二年(西元 1923 年)位於貴德街的錦記茶行才是陳天來事業高峰重要見證。 昭和十四年(西元 1939 年)陳天來先生過世後由三子陳清波(第三代,三房)擔任錦記茶行負責人。 如今 130 年後,西元 2021 年由陳守智(第四代,三房)之子陳信介(第五代)重新開發新世代,新面貌呈現百年歷史,傳承百年好茶繼續努力。
  • 5/5
    2024/02/11
    1891 故居 陳天來 錦記茶行 清 昭和年代 建築 整個建築仿照類西方Victoria 為主 左右對稱, 水平垂直分工明確,加上特有的日式磁磚設計。 半圓形窗台,多尼克,哥林式等植物混合式柱頭建築物外牆細緻!頗有地方望族紳士特色! 後陽台可眺望遠方淡水河 十足的東洋味! 值得一提的是前後外牆各有不同氣派豪華出入口 跟證明當時為招待所或頂層住宅混合的功能。 1958 結束當時茶葉生意 2024 現為市定古蹟 預計總體修復日期以官方為準。
  • 4/5
    2022/10/07
    大稻埕早期為全臺最繁華的都會之一,走進大稻埕,一定別忘了位於貴德街上,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雄偉建築物 ,那就是陳天來故居,即是昔日的「錦記茶行」。 這棟外觀氣派、歐式風格,興建於20世紀初,距今已超過百年歷史了。聽說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知名招待所,但看其外觀,就可瞥見過去大稻埕的風華歲月⋯⋯ 可惜我們拜訪的時候,正巧遇到正在整修中,希望重新開放後,可以重現當初的風采⋯⋯
  • 4/5
    2022/03/10
    走進不起眼的巷弄 出現一座年代久遠富麗堂皇的白色建築 近看仿歐式牆上有蓮霧 代表多子多孫 可惜二樓裝了台冷氣 破壞古物風光 聽說目前的後代居住 不得近訪 觀看導覽圖 才知裡面富麗堂皇 整個面積 繞到後面還有假山 可惜旁邊大樓林立 感覺辜負了這個原有的風華 市府研擬古蹟方案 希望有新的風貌
資料來源由Google提供